iOS

當WWDC遇上Android的影子?解析Apple Intelligence與「熟悉」的新功能

每年的蘋果全球開發者大會(WWDC)總能吸引全球科技愛好者的目光,是預覽未來一年蘋果生態系統走向的重要視窗。然而,今年的WWDC 2025,除了令人矚目的Apple Intelligence閃亮登場外,許多觀察家卻嗅到了一絲「似曾相識」的氣息,甚至有人直言這場大會「特別Android」。這種感覺並非空穴來風,一些新功能在蘋果的平台上亮相,卻早已是安卓用戶習以為常的日常。這不禁引發了討論:蘋果是在追趕競爭對手,還是在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定義並整合這些功能?

Siri在這次大會上的相對低調,讓位於全新的「Liquid Glass」設計語言以及更為核心的Apple Intelligence,似乎也間接證實了蘋果的焦點正在轉移。過去作為蘋果智慧助理代表的Siri,在AI浪潮席捲全球的當下,其迭代速度和能力似乎未能完全滿足用戶的期待。而Apple Intelligence的推出,則被視為蘋果在下一代運算體驗上投下的重磅炸彈。但同時,一些被譽為「新」的功能,例如來電過濾(Call Screening),對於資深的安卓用戶而言,可能只是多年前就已存在的功能。這種新舊、原創與借鑒並存的現象,使得本屆WWDC呈現出一種複雜而耐人尋味的樣貌。

似曾相識的體驗:那些「很Android」的新功能

誠然,科技行業的發展很多時候是相互啟發、螺旋上升的過程。一家公司推出一個成功的功能,很快就會被競爭對手借鑒,並在其平台上進行優化和改進。這在智慧型手機發展史上屢見不鮮。然而,當蘋果這樣一家以創新引領者自居的公司,推出一些在安卓陣營已存在多年的功能時,還是會引發廣泛討論。

以這次WWDC上提到的「來電過濾」(Call Screening)功能為例,它能夠在背景自動應答未知號碼,並即時轉錄對話內容。這對於飽受垃圾來電騷擾的用戶來說無疑是個實用的功能。但在安卓手機上,類似的來電辨識、攔截甚至自動應答並轉錄功能,早已透過Google Assistant或第三方應用實現。這就讓人思考,為何蘋果選擇在這個時間點推出這項功能?或許是隨著詐騙電話日益猖獗,這類需求變得更為迫切;或許是蘋果找到了將其深度整合進自家通話和訊息應用,並與Apple Intelligence結合的獨特方式,從而在用戶體驗上提供差異化。

除了具體功能,有評論指出本屆WWDC的整體氛圍和展示的一些設計元素,也讓人聯想到安卓近年來的發展趨勢。這種感覺可能源於介面元素的調整、某些操作邏輯的變化,或是對多工處理、個性化選項的更多強調。當然,這不代表蘋果失去了創新能力,而是表明在某些用戶體驗的基礎層面上,主流平台的設計理念正在趨同。蘋果或許是在承認並採納這些已被市場驗證的有效設計,然後在其嚴謹的品質控制和生態系統整合下,將其打造成符合蘋果標準的體驗。

Apple Intelligence:不僅僅是AI,更是Apple的「智慧」定義

如果說某些功能讓本屆WWDC顯得「似曾相識」,那麼Apple Intelligence的推出,無疑是蘋果對未來個人運算體驗投下的重量級賭注,也是展現其獨特創新路徑的核心所在。蘋果並非簡單地將現有的生成式AI模型打包進作業系統,而是圍繞「個人智慧」這一概念,構建了一整套深度整合、注重隱私、且橫跨所有核心裝置平台的智慧系統。

Apple Intelligence的核心在於其對用戶個人情境的理解能力。它能夠深入分析用戶的使用習慣、應用內容、通訊往來等,並在此基礎上提供個性化、預判性的協助。新聞中提到的Live Translation功能,能夠在對話或內容中進行即時翻譯;更新的視覺智慧功能,可以更好地理解螢幕上的圖像內容;Image Playground和Genmoji則提供了富有創意的圖像和表情生成工具。這些功能與作業系統的深度整合,意味著用戶無需頻繁切換應用,就能在當前情境下獲得智慧助力的無縫體驗。

更值得關注的是,Apple Intelligence高度強調隱私保護。蘋果選擇在裝置端運行核心的AI模型,這意味著大量的個人資料和處理過程都發生在用戶自己的設備上,而非上傳至雲端。只有當需要更強大的運算能力時,才會透過其獨特的「Private Cloud Compute」技術,將少量、嚴格加密的資料傳送至蘋果的伺服器進行處理,處理完畢後即銷毀。這種「裝置端優先」的策略,在當前用戶日益關注數據隱私的時代背景下,無疑為Apple Intelligence樹立了一道重要的護城河,區別於許多依賴大規模雲端數據處理的AI服務。

生態系的整合與開發者的契機

Apple Intelligence的另一大亮點在於其跨裝置的無縫整合能力。從iPhone、iPad、Mac,到Apple Watch和Vision Pro,Apple Intelligence的智慧能力將貫穿整個蘋果生態系統。這符合蘋果一貫的戰略:透過強大的硬體、軟體和服務整合,為用戶提供獨一無二且難以脫離的整體體驗。設想一下,同樣的個人智慧能力,可以在手機上輔助撰寫郵件,在iPad上整理筆記,在Mac上分析文件,甚至在Vision Pro的空間環境中提供情境感知資訊,這種一致且連貫的智慧體驗,是其他單一平台或應用難以比擬的優勢。

對於開發者而言,WWDC宣布允許他們直接存取Apple Intelligence核心的裝置端大型語言模型,無疑開啟了全新的可能性。這意味著開發者可以在自己的應用程式中利用蘋果強大的AI能力,創造出更多富有想像力、高度個人化且注重隱私的功能。過去,許多需要複雜AI處理的功能可能需要開發者自己建構模型或依賴第三方服務,成本高昂且可能存在隱私問題。現在,蘋果開放了這個強大的「工具箱」,並且強調其速度快、隱私性高且支援離線使用,這將極大激勵開發者利用AI提升應用體驗,進一步豐富蘋果生態系統的應用廣度與深度。

這種開放策略,雖然僅限於裝置端模型,但對於鼓勵創新、賦能開發者而言意義重大。它表明蘋果不僅希望將AI能力賦予自己的原生應用,也希望借助廣大開發者的力量,將Apple Intelligence的影響力擴展到生態系統的每一個角落。這將形成一個正向循環:越多的開發者利用Apple Intelligence,就能創造越多有價值的應用,吸引越多的用戶,進而鞏固蘋果生態系統的護城河。

總結:創新,是螺旋上升而非直線前進

回顧WWDC 2025,我們看到了蘋果在AI領域的雄心勃勃,推出了以隱私為核心、深度整合的Apple Intelligence。這代表著蘋果對於未來個人運算形態的深刻思考和實踐。同時,我們也看到了一些功能似乎是吸收了安卓等其他平台的成功經驗,在蘋果的生態系統中進行了「蘋果化」的呈現。

這兩種現象並非互相矛盾。科技的創新往往不是一條直線,而是螺旋上升的過程。優秀的理念和功能會在不同的平台和產品中被吸收、改造、優化,最終以更成熟、更符合特定用戶需求的形態呈現。蘋果此次的策略,或許正是在基礎體驗上借鑒行業最佳實踐,而在核心的下一代技術(如AI)上,則堅持走自己的獨特道路,尤其是在隱私和生態整合方面構建差異化優勢。

因此,將WWDC 2025簡單地定義為「追趕」或「抄襲」可能過於片面。更準確的理解或許是,蘋果在承認某些廣受歡迎的功能趨勢的同時,正傾注全力打造其獨特的「個人智慧」框架,並將其作為未來競爭的核心籌碼。Apple Intelligence的潛力及其對生態系統的賦能作用,能否讓蘋果在下一波科技浪潮中繼續領航,將是時間和市場給出的答案。

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嗎?

點擊星星給它評級!

平均評價 0 / 5. 計票: 0

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評級!

Back to top button